外观
Chapter 2 矩阵
约 6169 字大约 21 分钟
2025-09-17
Part 1 矩阵概念
定义1:
把 mn 个数 aij(1≤i≤m,1≤j≤n) 排成一个矩形阵列,称为一个 m×n 阶矩阵。
A=a11a21⋮am1a12a22⋮am2⋯⋯⋱⋯a1na2n⋮amn=(aij)m×n
aij 称为第 i,j 元素。若 aij(∀i,j)∈R (C),则称为实(复)矩阵。
若 ∀i,j , aij=0 ,则称 A 为零矩阵,记为 Omn 。
若 m=n ,称 A 为 n 阶方阵。
设 A=(aij)n×n 为方阵,则称 aii,a12,⋯,ann 连成一线为 A 的主对角线。
若 ∀i=j , aij=0 ,则称 A 为对角阵,简记为 diag{a11,a22,⋯,ann} 。
A=a110⋮00a22⋮0⋯⋯⋱⋯00⋮ann
进一步,若 aii=a22=⋯=ann=1 ,这样的对角阵称为单位阵,记为 In 。
In=10⋮001⋮0⋯⋯⋱⋯00⋮1
若 aij=0(∀i>j) ,则称 A 为上三角阵,若 aij=0(∀i<j) ,则称为下三角阵。
定义2:
设 A=(aij)m×n , B=(bij)s×t 。
A=B⇔m=s,n=t,aij=bij(∀1≤i≤m,1≤j≤n)
定义3:
设 A=(aij)m×n ,则 (a1i,a2i,⋯,ami) 称为 A 的第 i 个行向量。
a1ja2j⋮amj 称 1×n 矩阵, (a1,a2,⋯,an) 称为 n 维行向量,称 m×1 矩阵 a1a2⋮am 称为 n 维列向量。
记 Mn(R) 为 n 阶实方阵全体构成的集合
映射(函数):
det:Mn(R)⟶RA⟼∣A∣=det(A)
Question:
(i) n 阶行列式的值在多大程度上反映 n 阶方阵的性质?
(ii) 映射 det 具有怎样的性质?
· 矩阵运算
定义4:矩阵加减
设 A=(aij)m×n , B=(bij)m×n
A+B=def(aij+bij)m×nA−B=def(aij−bij)m×nAm×n+Om×n=Am×n
(1). 交换律:
A+B=B+A
(2). 结合律:
(A+B)+C=A+(B+C)
(3). 零矩阵:
A+0=A
(4). 负矩阵:
A+(−A)=0
(5).
A−B=A+(−B)
定义5:矩阵数乘
设 A=(aij)m×n , C 为常数, c 与 A 的数乘为 (scalar product)
c⋅A=def(c⋅aij)m×n
负矩阵
−A=def(−1)⋅A=(−aij)m×n
(1). 数的分配律:
(c+d)⋅A=c⋅A+d⋅A
(2). 矩阵的分配律:
c⋅(A+B)=c⋅A+c⋅B
(3). 数乘的结合律:
(c⋅d)⋅A=c⋅(d⋅A)
(4). 数乘单位元:
1⋅A=A
(5). 数乘零元:
0⋅Am×n=Om×n
定义6:矩阵乘法
设 A=(aij)m×k , B=(bij)k×n ,定义 A 与 B 的乘积 C 是 m×n 矩阵,其元素
cij=ai1b1j+ai2b2j+⋯aikbkj=r=1∑kairbrj
(1). 只有 A 的列数 = B 的行数, AB 才有意义。
(2). AB 的行数 = A 的行数, AB 的列数 = B 的列数。
Am×k⋅Bk×n→ABm×n
(3). AB 的第 (i,j) 元素 = A 的第 i 行与 B 的第 j 列对应元素之和。
(4). 矩阵乘法一般不满足交换律,即使 AB,BA 都有意义,但 AB=BA 。
(1) A=(111) , B=111 , AB=(3) , BA=(111111)=AB
(2) A=(0000) , B=(0000) , AB=(0000)=BA=(0000)
矩阵乘法性质:
(1). 结合律:
(AB)⋅C=A⋅(B⋅C)
(2). 分配律:
(A+B)⋅C=A⋅C+B⋅C,A⋅(B+C)=A⋅B+A⋅C
(3). 与数乘的相容性:
c⋅(AB)=(c⋅A)⋅B=A⋅(c⋅B)
(4). 单位元:记 Im×m :
Im⋅A=A=A⋅In
然后我们来康康性质(1)的证明(很有精神地打字)
A=(aij)m×n, B=(bij)n×p, C=(cij)p×q
对于 (AB)C,先考虑 AB 的第 (i,j) 元素 ∑k=1naikbkj
再考虑 (AB)C 的第 (i,j) 元素
r=1∑p(k=1∑naikbkr)crj=r=1∑pk=1∑naikbkrcrj
对于 A(BC) ,先考虑 BC 的第 (k,i) 元素 ∑r=1pbkrcri ⇒ 第 (i,j) 元素
k=1∑naik(r=1∑pbkrcri)=k=1∑nr=1∑paikbkrcri
⇒(AB)⋅C=A(BC) 成立
PS:以后写 3 个矩阵相乘时:不用打括号
定义7:乘方
设 A 为 n 阶方阵,
∀k≥1,Ak=defkA⋅A⋯A
PS:如果一个矩阵有平方,则它一定是方阵
乘方的性质:
Ar⋅As=Ar+s(Ar)s=Ars(r,s∈Z+)
(1) 设 A,B 为 n 阶方阵,一般地
(A⋅B)r=(AB)(AB)⋯(AB)=Ar⋅Br
AB=BA(AB)2=0,A2B2=0
(2). 若 AB=BA ,则 (AB)n=AnBn ,进而
(A+B)m=Am+Cm1Am−1B+⋯+CmmABm−1+Bm
纯量阵 c⋅In=A⋅(c⋅In)=(c⋅In)⋅A=c⋅A
(c⋅In+A)m=cm⋅In+Cm1cm−1A+⋯+CmmAm
(3). 矩阵乘法消去律一般不成立, AB=AC 且 A=0 不能推出 B=C
A=0,B=0 无法推出 AB=0 .
定义8: 转置
设 A=(aij)m×n , A′ 是 n×m 阶矩阵, A′=(bij)n×m
其中 bij=aji ,即 A′ 的第 i 行就是 A 的第 j 列, A′ 的第 j 列是 A 的第 i 行。
若 A′=A ,则称 A 为对称阵;若 A′=−A ,则称 A 为反对称阵
我们也可以给出如下性质:
(A′)′=A,(A+B)′=A′+B′,(c⋅A)′=c⋅A′,(A⋅B)′=B′⋅A′
定义9:共轭
A=(aij)m×n 为复矩阵,共轭
A=def(aij)m×n
性质如下
A=A,A+B=A+B,cA=c⋅A,AB=A⋅B,A′=A′
· 方阵的逆阵
矩阵乘法的应用可以是解决线性方程组:
(∗)⎩⎨⎧a11x1+a12x2+⋯+a1nxn=b1a21x1+a22x2+⋯+a2nxn=b2⋯am1x1+am2x2+⋯+amnxn=bm
每次写线性方程组会很烦,但是我们引入矩阵乘法后会变得简洁
我们让所有系数构成一个矩阵(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
A=a11a21⋮am1a12a22⋮am2⋯⋯⋱⋯a1na2n⋮amn
我们把所有的未定元拼成列向量,把常数项拼成列向量:
x=x1x2⋮xnb=b1b2⋮bm
自然地,根据矩阵乘法 Ax=b⟺(∗)
写成矩阵能否借此来解线性方程组?(第三章)
我们学过 b=0, ba=a⋅b−1 ,那矩阵能否求逆: A∼A−1 ,自然地想:Ax=b⇒x=A−1b
定义1:
设 A 为 n 阶方阵,若存在 n 阶方阵 B ,使得 AB=BA=In 则称 B 为 A 的逆阵,记为 A−1 。
若矩阵 A 存在逆阵,则称为非奇异阵或可逆阵;若矩阵 A 不存在逆阵,则称为奇异阵。
重要
(1). 只有对方阵才有逆阵的定义,当 m=n 时,没有逆阵的定义。
(2). 非零方阵不一定有逆阵。
(3). 一般来说,A−1B=BA−1.
可逆矩阵性质:
设 A 为 n 阶方阵
(1). 若 A 可逆,则逆阵必唯一。
- 设 B,C 均为 A 的逆阵,即 AB=BA=In , AC=CA=In
- B=B⋅In=B(AC)=(BA)C=InC=C
(2). 设 A,B 可逆,则 AB 也可逆, (AB)−1=B−1A−1
(AB)(B−1A−1)=A(BB−1)A−1=A⋅In⋅A−1=A⋅A−1=In(B−1A−1)(AB)=B−1(A−1A)B=B−1⋅In⋅B=B−1⋅B=In
推广 设 A1,⋯,Am 均为 n 阶可逆阵 (m≥2) ,则 A1⋯Am 也可逆, (A1⋯Am)−1=Am−1⋯A1−1
(A1⋯Am)(Am−1⋯A1−1)=In(Am−1⋯A1−1)(A1⋯Am)=In
(3). 设 A 可逆, C=0 常数,则 CA 仍可逆,
(CA)−1=C−1A−1(C−1A−1)(CA)=(C−1C)(A−1A)=In(CA)(C−1A−1)=(CC−1)(A⋅A−1)=In
(4). 设 A 可逆,则 A′ 也可逆且 (A′)−1=(A−1)′
A′(A′)′=(A−1A)′=In′=In(A′)′A′=(A⋅A′)′=In′=In
(5). 设 A 可逆,则 (A′)−1=A
A′⋅A=A⋅A′=In⇒(A′)−1=A
(6). 对可逆阵而言,乘法消去律成立。
设 A 为可逆
{AB=AC⇒B=CBA=CA⇒B=C
A−1AB=A−1AC⇒InB=InC⇒B=C
BA⋅A−1=CA⋅A−1 两边同时右乘 A−1 即 B=C
(7) 整性对可逆阵成立,即
- A 可逆, B=0⇒AB=0
- A 可逆, C=0⇒CA=0
定义2:
设 A=(aij)n×n , A∗ 是 ∣A∣ 中的代数余子式,叫 A 的伴随阵,记为 A∗ .
A∗=A11A12⋮A1nA21A22⋮A2n⋯⋯⋱⋯An1An2⋮Ann
A 不一定有逆阵,但伴随阵总存在.
A=[1000]A∗=[00−10]
引理3:设 A 为 n 阶方阵,则 AA∗=A∗A=∣A∣⋅In .
证明:
a11a21⋮an1a12a22⋮an2⋯⋯⋱⋯a1na2n⋮annA11A21⋮An1A12A22⋮An2⋯⋯⋱⋯A1nA2n⋮Ann=∣A∣0⋮00∣A∣⋮0⋯⋯⋱⋯00⋮∣A∣=∣A∣⋅In
同理可逆 A∗A=∣A∣⋅In .
定理4:设 A 为 n 阶方阵,若 ∣A∣=0 ,则 A 可逆且 A−1=∣A∣1⋅A∗
证明 AA∗=A∗A=∣A∣⋅In
⇒A⋅(∣A∣1A∗)=(∣A∣1A∗)⋅A=In,
(1). A=[acbd] ,若 ∣A∣=ad−bc=0 ,则
A∗=ad−bc1[d−c−ba]
(2). Ax=β ,且 ∣A∣=0 ,从而 A 可逆
同时左乘 A−1⇒x=A−1β
x1x2⋮xn=x=A−1β=∣A∣1A∗β
具体地
xj=∣A∣1(b1Aj1+b2Aj2+⋯+bnAjn)
定理5:设 A,B 为 n 阶方阵,则 ∣AB∣=∣A∣⋅∣B∣
证明 设 A=(aij)n×n , B=(bij)n×n ,构造 2n 阶方阵 C=[AInOB]
用 A 乘以 ∣C∣ 的 n 行加到第 i 行上 (1≤i,j≤n)
[O−InABB]
用 Laplace 定理来展开,按前 n 行展开。
左边 = ∣A∣⋅∣B∣ ,右边
=∣AB∣⋅(−1)n2+n+1+⋯+n⋅∣In∣=∣AB∣⋅(−1)2n(n+1)⋅(−1)n⋅∣In∣=∣AB∣
定理6:设 A 为 n 阶方阵,则 A 可逆 ⇔∣A∣=0 ;A 奇异 ⇔∣A∣=0
推论7:
(1) 设 A1,⋯,Am 为 n 阶方阵,若存在 i 使得 Ai 是奇异阵,则 A1⋯Am 是奇异阵。
(2). 设 A 可逆,则 ∣A−1∣=∣A∣−1
(3). 设 A,B 为 n 阶方阵,若 AB=In 或 BA=In ,则 B=A−1
证明 只证 AB=In 的情形。
1=∣In∣=∣AB∣=∣A∣⋅∣B∣⇒∣A∣=0⇒A−1 existB=In⋅B=(A−1⋅A)⋅B=A−1⋅(AB)=A−1⋅In=A−1
/example/
A=(a+b)n⋯(a+b)n(a+b)n⋯(a+b)n⋯⋯⋯(a+b)n⋯(a+b)n
我们知道
(a+b)n=i=0∑nCniaibn−i
那么
A=11⋮1Cn1a0Cn1a1⋮Cn1anCn2a02Cn2a12⋮Cn2an2⋯⋯⋱⋯Cnna0nCnna1n⋮Cnnann⋅b0nb0n−1⋮1b1nb1n−1⋮1⋯⋯⋱⋯bnnbnn−1⋮1⇒∣A∣=Cn1Cn2⋯Cnn0≤i<j≤n∏(bj−bi)
Part 2 等价变换
· 矩阵的初等变换
行列式性质:
设 A,B 为 n 阶方阵,c 为常数。
∣A+B∣=∣A∣+∣B∣
∣cA∣=cn∣A∣
∣AB∣=∣A∣∣B∣
∣AT∣=∣A∣
若 A 可逆,则 ∣A−1∣=∣A∣1
设 n≥2,则 ∣A∗∣=∣A∣n−1
/example/ 用Gauss消元法求解线性方程组。
PS: 系数矩阵+常数列为增广矩阵。
给出如下定义:
定义1: 矩阵的初等变换
第一类:对换矩阵的两行(列)
第二类:矩阵某一行(列)乘上非零常数
第三类:矩阵某一行乘常数加到另一行上
定义2:
若矩阵 A 通过若干的初等变换变为矩阵 B,则称 A 相抵于 B,记 A∼B
定义3:
设 A=(aij)m×n 相抵于 (Ir000) ,称为 A 的相抵标准型。
注意:r≤min{m,n},r 不依赖于初等变换选取,r 唯一确定。
/proof/
对 min{m,n} 进行归纳。若 min{m,n}=0,则归纳过程结束。
设 min{m,n}<k 归纳成立,下证 min{m,n}=k 情形。
若 A=0 则结论成立,下设 A=0,不妨设 aij=0,i≤r, j≤s.
此时 aij 变到了 (1,1) 位置,以下不妨设 aij=1.
a11⋮am1⋯⋯a1n⋮amn→10⋮00b22⋮bm2⋯⋯⋱⋯0b2n⋮bmn
此时 B 是 (m−1)×(n−1) 矩阵,
min{(m−1),(n−1)}=min{m,n}−1=k−1.
由归纳假设,B 可变换为 [Ir000],A∼[Ir000].
定义4:
设 A=(aij)m×n,对任给 m,
ki={+∞minj≥1{j∣aij=0}if ai1=0if ai1=0
给出阶梯点定义:
A 为阶梯形矩阵 ⟺def 存在 r,使得 k1<k2<⋯<kr,kr+1=⋯=km=+∞。
定义5:设 A=(aij)m×n,则通过初等变换可将 A 化为阶梯形矩阵。
· 初等矩阵
定义6:
对单位矩阵 In 实施三类初等行变换后得到的矩阵称为三类初等矩阵。
Pij=1⋱0110⋱1
Pi(c)=1⋮0⋮0⋯⋯⋯0⋮c⋮0⋯⋯⋯0⋮0⋮1
Tij(c)=1⋱1c1⋱1
定理7:
初等矩阵行列变换等价于左(右)乘对应初等矩阵,左行右列
CjiA=PijA⇒A=Pi(c)ACjiiA=Tij(c)A
引理8:
- 初等矩阵都是可逆矩阵,且逆矩阵为同类初等矩阵。
Pij−1=PijPi(c)−1=Pi(−c)Tij(c)−1=Tij(−c)
- 矩阵实施第三类初等行变换后 ∣A∣ 不变。
∣Pij∣=−1∣Pi(c)∣=c∣Tij(c)∣=1
- 非奇异矩阵经初等变换后仍为非奇异矩阵。奇异矩阵 ∼ 奇异矩阵
/proof/
定理7 ⇒ A实施初等变换等价于 P1⋯PrAQ1⋯Qs
其中 Pi,Qj 都是非奇异矩阵,从而都是非奇异矩阵。
- A非异 ⇒ B非异
- A奇异 ⇒ B奇异
警告
集合A :给定子集 R⊂A×A={(a,b)∣a,b∈A},若 (a,b)∈R 则称 a R b
若又满足以下三条性质,则称为等价关系:
- 自反性:a R a
- 对称性:a R b 且 b R a
- 传递性:若 a R b 且 b R c,则 a R c
定理9:
矩阵的相抵关系是等价关系即:
- 自反性 A∼A
- 对称性 A∼B⇔B∼A
- 传递性 A∼B 且 B∼C⇒A∼C
/proof/
A=In⋅A⇒A∼A
由 A∼B 可知,存在初等矩阵 P1⋯Pr 和 Q1⋯Qs 使得
B=P1⋯PrAQ1⋯Qs⇒P1⋯PrBQ1⋯Qs−1=A⇒B∼A
B=P1⋯PrAQ1⋯Qs
C=R1⋯RtBT1⋯Tl
其中 Pi,Qj,Rk,Tl 都是初等矩阵。
⇒C=R1⋯RtP1⋯PrAQ1⋯QsT1⋯Tl⇒A∼C
下面研究非异阵的一些性质:
定理1:
设 A 为 n 阶方阵,则下列结论等价:
- A 为非奇异矩阵
- A 的相抵标准型为 In
- A 通过初等行变换或列变换能变为 In
- A 是若干个初等矩阵的乘积
/proof/
(1) ⇒ (2) 设 A 相抵标准型为 (Ir000),由 A 的非奇异性和初等矩阵性质可知 r=n。
(2) ⇒ (3) 设 A∼In 即 ∃P1⋯Pr,Q1⋯Qs 使得 P1⋯PrAQ1⋯Qs=In
P1⋯PrA=Ini.e.Q1⋯QsP1⋯PrA=In
(3) ⇒ (4)
设 A 通过行变换变为 In,即存在非奇异矩阵 P1,P2,…,Pr 使得 Pr⋯P1A=In。
⇒A=(Pr⋯P1)−1=P1−1⋯Pr−1
即 A 是若干个初等矩阵的乘积。
(4) ⇒ (1)
设 A=P1⋯Pr,Pi 为初等矩阵。则 Pi 为可逆矩阵 ⇒A 为可逆矩阵。
推论2:
设 A=(aij)m×n,则存在 m 阶非奇异矩阵 P 和 n 阶非奇异矩阵 Q 使得 PAQ=(Ir000)。
/proof/
存在 m 阶非奇异矩阵 P 和 n 阶非奇异矩阵 Q 使得 P⋯P1AQ1⋯Qs=(Ir000)。
令 P=Pr⋯P1,Q=Q1⋯Qs。
· 逆矩阵求解
设 A 为 n 阶非奇异矩阵,则存在初等矩阵 P1 使得 P1⋯PrA=In⇒A−1=Pr⋯P1。
可以推出求逆矩阵方法:
[A:In]→[In:A−1]
/proof/
[A:In]→[PA:P1In]→[Pr⋯P1A:Pr⋯P1In]→[In:A−1]
列变换求逆矩阵:
[AIn]
矩阵方程
AX=BX=A−1B(A∣B)→(In∣A−1B)
XA=BX=BA−1[AB]→[InBA−1]
这就是初等变换法求逆矩阵.
Part 3 分块矩阵
定义1:
分块矩阵: A=(aij)r×s ,分块行、分块列。
A=A11A21⋮Ar1A12A22⋮Ar2⋯⋯⋱⋯A1sA2s⋮Ars=(Aij)rs
定义2:
设 A=(aij)r×s , B=(bij)k×l 为分块矩阵。
则 A=B 当且仅当 r=k , s=l , Aij=Bij ( ∀1≤i≤r , ∀1≤j≤s)
定义3:设 A=(aij)r×s , B=(bij)r×s 且 A , B 有相同的分块方式,则 A±B=(aij±bij)r×s 。
定义4:设 A=(aij)r×s , c 为常数,则 cA=(c⋅aij)r×s 。
定义5:
设 A=(aij)r×s , B=(bij)s×k 且 A 的列分块与 B 的行分块方式相同。
定义 C=AB=(cij)r×k ,其中 cij=ai1b1j+ai2b2j+⋯+aisbsj 。
定义6:
设 A=(Aij)r×s 则 A 的转置 AT 是 s×r 分块矩阵。
AT=A11′A12′⋮A1s′A21′A22′⋮A2s′⋯⋯⋱⋯Ar1′Ar2′⋮Ars′
定义7:设 A=(Aij)r×s,复分块矩阵 A=(Aij)r×s
我们给出如下例子
/example/
A=A1A2⋱Ak=diag(A1,A2,⋯,Ak)B=B1B2⋱Bk
Ai 与 Bi 为同阶方阵,(1≤i≤k) , AB=diag(A1B1,A2B2,⋯,AkBk)
推论:若 A1,A2,⋯,Ak 为非零矩阵,则 A 为非零矩阵。
∣A∣=∣A1∣∣A2∣⋯∣Ak∣=0A−1=diag(A1−1,A2−1,⋯,Ak−1)
此处再给出一个例子:
设 A=(aij)m×n,B=(bij)n×p, A 行分块:A=α1α2⋮αm,B 列分块:B=[β1β2⋯βp]
AB=α1α2⋮αm[β1β2⋯βp]
AB=A(β1,β2,⋯,βp)=(Aβ1,Aβ2,⋯,Aβp)
下面我们接着给出定义:
定义8:
设 A=(Aij)r×s 为分块矩阵,以下称为三类分块初等变换。
- 第一类:对换 A 的两个分块行(分块列)。
- 第二类:用非零矩阵 M 左乘 A 的某一分块行(右乘 A 的某一分块列)。
- 第三类:将一个矩阵 M 左乘 A 某一分块行加到另一个分块行上(右乘列)。
(1).Pij=Im1⋱0⋮Imi⋯⋯Imj⋮0⋱Imk(2).Pi(M)=Im1⋱M⋱Imk
(3).Pij(M)=Im1⋱Imi⋮M⋱⋯Imj⋱Imk
接着给出两个定理:
定理9:
(1). 分块初等阵是非零阵:
PijT=Pij,Pij(M)T=Pij(M),Tij(M)T=Tij(−M)
(2).
∣Pij∣=1,l=m+n+(m+n),i=j,m∣Pij(M)∣=∣M∣,∣Tij(M)∣=1
(3).分块初等行变换等价于左乘对应的分块初等阵。
(4). 第三类分块初等变换不改变行列式的值。
∣Mij(M)⋅A∣=∣Tij(M)⋅A∣=∣Tij(M)∣⋅∣A∣=∣A∣
定理10:
设 M=[ACBD]
(1). 若 A 可逆,则 ∣M∣=∣A∣⋅∣D−CA−1B∣
(2). 若 D 可逆,则 ∣M∣=∣D∣⋅∣A−BD−1C∣
(3). 若 A 和 D 同时可逆,则 ∣M∣=∣A∣⋅∣D−CA−1B∣=∣D∣⋅∣A−BD−1C∣
Part 4 Cauthy-Binet 公式
这部分证明过程基本略掉.
定理1:A,B 为 n 阶方阵,则 ∣AB∣=∣A∣∣B∣ .
定理2 (Cauchy-Binet公式):
设 A=(aij) 是 m×n 矩阵, B=(bij) 是 n×m 矩阵, A(i1j1⋯⋯isjs) 表示 A 的一个 s 阶子式,它由 A 的第 i1,⋯,is 行与第 j1,⋯,js 列交点上的元素按原次序排列组成的行列式。同理可定义 B 的 s 阶子式。
- 若 m>n ,则必有 ∣AB∣=0 ;
- 若 m≤n ,则必有
∣AB∣=1≤j1<j2<⋯<jm≤n∑A(1j12j2⋯⋯mjm)B(j11j22⋯⋯jmm).
定理 3:
设 A=(aij) 是 m×n 矩阵, B=(bij) 是 n×m 矩阵, r 是一个正整数且 r≤m 。
- 若 r>n ,则 AB 的任意一个 r 阶子式等于零;
- 若 r≤n ,则 AB 的 r 阶子式
AB(i1j1i2j2⋯⋯irjr)=1≤k1<k2<⋯<kr≤n∑A(i1k1i2k2⋯⋯irkr)B(k1j1k2j2⋯⋯krjr).
下面介绍 Cauchy-Binet 公式的两个重要应用。它们分别是著名的 Lagrange (拉格朗日) 恒等式和 Cauchy-Schwarz (柯西-许瓦兹) 不等式。这两个结论也可以用其他方法证明,但用矩阵方法显得非常简洁。
推论1: Lagrange 恒等式 ( n≥2 )
(i=1∑nai2)(i=1∑nbi2)−(i=1∑naibi)2=1≤i<j≤n∑(aibj−ajbi)2.
证明 左边的式子等于
∑i=1nai2∑i=1naibi∑i=1naibi∑i=1nbi2,
这个行列式对应的矩阵可化为
(a1b1a2b2⋯⋯anbn)a1a2⋮anb1b2⋮bn.
用 Cauchy-Binet 公式得
i=1∑nai2i=1∑nbi2i=1∑naibi=1≤i<j≤n∑aibiajbjaiajbibj=1≤i<j≤n∑(aibj−ajbi)2.
推论2:设 ai,bi 都是实数, Cauchy-Schwarz 不等式:
(i=1∑nai2)(i=1∑nbi2)≥(i=1∑naibi)2.
证明: 由上例,Lagrange 恒等式右边总非负,即得结论。
更新日志
2025/10/12 15:13
查看所有更新日志
c9ee8
-plume于a28aa
-a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