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
Chapter 9 多元函数微分
约 8849 字大约 30 分钟
2025-02-06
∫birthdeathstudy d time=life
Fragment 1 多元函数极限
· 平面点集
平面上的点 P 可以用一有序实数对 (x,y) 唯一表示
设 P1(x1,y1) , P2(x2,y2) 的距离 d(P1,P2)=(x1−x2)2+(y1−y2)2
这样的定义满足如下的极限性质
- 正性: d(P1,P2)≥0 ,且仅当 $ P_1 = P_2$ 等号成立
- 三角不等式: d(P1,P2)≤d(P1,P3)+d(P3,P2)
平面上满足某条件的点的集合称为平面点集。记作 E={P∣P 满足某条件 }
平面点列 {Pn} 是特殊的平面点集:
(1). 邻域
设 Pn 与 δ 圆的交为 {P∣d(P,Pn)<δ} ,记作 N(Pn,δ)
定义 P0 为平面点 α 的极限为 {P∣0<d(P,Pn)<δ} ,记作 Nα(Pn,δ)
还有一种极限称为无穷极限,即以 P0 为中心,以 δ 为边长的方形区域,表示为平面极限
由于任一平面极限都可以包含于某一方形极限,反之亦然,所以极限与方形极限等价不加以区分
(2). 平面点集 E 中的点 P0 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方式:
- 内点: ∃δ>0 , N(P0,δ)∩E=∅
- 边界点: ∃δ>0 , N(P0,δ)∩E=∅ 且 N(P0,δ)∩E=∅
第二种分类方式:
- 聚点:定义同上
- 孤立点: $\exists \delta > 0 $ , $ N(P_0, \delta) \cap E = { P_0 }$
- 内点是极限点,边界点是极限点或孤立点;孤立点是极限点,聚点是内点或边界点
- 内点和聚点称为 E :聚点全体记作 F 又称为闭包,边界点全体记作 ∂E
命题1:以下三个结论为 P0 为极限点的等价描述:
- ∀δ>0 , N(P0,δ)∩E=∅
- ∀δ>0 , N(P0,δ)∩E 是无穷集
- ∀δ>0 , N(P0,δ)∩E 至少有一个极限点
PS:内点和聚点是极限点,但极限点不一定是内点或聚点,例如分外的极限点
(3) 平面点集 E 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方式:
- 开集: E⊂E∗
- 闭集: E∗⊂E
- 边界: F⊂E
非开闭性: $ E $ 成开集或闭集但不同时是
第二种分类方式:
- 有界集: ∃M>0 , E⊂N(O,M) ,其中 O(0,0) 为坐标原点
- 无界集: ∀M>0 , ∃P0∈E , P0∈/N(O,M)
- 定义极限的值域为 d(P1,P2)=supP1,P2∈Ed(P1,P2) 则 E 有界当且仅当 d(E) 为有限值
- 平面点集 {P1(x1,y1)} 有界当且仅当 {xn} , {yn} 均有限
命题2:设 F 是闭集, G 是开集,则 F∖G 是闭集, G∖F 是开集.
(4) 区域与闭区域
若 $ E $ 中的点可以用有限条折线相互联结为区域集
连续的开集称为区域(开区域),开区域和闭集的边界点组成的区域
PS:闭区域是闭集的补集,但闭集的补集不一定是闭区域,例如分外的闭区域
· 二元函数极限
从 R2 到 R 的映射是二元函数
/Define/
设平面点集 D⊂R2,若按照某种对应法则 f,D 中每一点 P(x,y) 都有唯一确定的 z∈R 与之对应,则称 f 为定义在 D 上的二元函数,称 D 为 f 的定义域,P∈D 所对应的 z 为 f 在点 P 的函数值,记作 z=f(P) 或 z=f(x,y),全体函数值的集合为 f 的值域,记作 f(D)⊂R。
在三维欧式空间中 S={(x,y,z)∣(x,y)∈D,z=f(x,y)} 称为二元函数 f 的图像。
/Define/
定义:设 f 为定义在 D⊂R2 上的二元函数,P0 为 D 的一个聚点,A 是一个确定的实数,若 ∀ε>0,∃δ>0,∀p∈(P0,δ)∩D 有 ∣f(P)−A∣<ε,则称 A 为 f 在 D 上当 P→P0 时的极限,记作
(x,y)→(x0,y0)limf(P)=Ax→x0y→y0limf(x,y)=A(x,y)→(x0,y0)limf(x,y)
等价描述:∀ε>0,∃δ>0,∀∣x−x0∣<δ,∣y−y0∣<δ 且 (x,y)=(x0,y0) 有 ∣f(x,y)−A∣<ε。
定理(海涅定理):设 f 为定义在 D⊂R2 上的二元函数,P0 为 D 的一个聚点,则 limP→P0f(P)=A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 D 中任意满足 Pn=P0 且 Pn→P0,n→∞ 的点列 {Pn} 都有 limn→∞f(Pn)=A。
PS:用于证明极限不存在
- 若存在 {Pn}:Pn→P0 但 limn→∞f(Pn) 不存在
- 若存在 {Pn}:Pn→P1,{Pn′}:Pn′→P2 但 limn→∞f(Pn)=limn→∞f(Pn′) ,则 limP→P0f(P) 不存在
注意:逆命题不成立,即即使 limx→0f(x,kx)≡A 也不能说明 lim(x,y)→(0,0)f(x,y)=A
前面讨论的 lim(x,y)→(x0,y0)f(x,y) 是两个自变量以任何路径靠近 (x0,y0),称为重极限
定义:设 f 为定义在 D⊂R2 上的二元函数,D 在 x 轴 y 轴上的投影分别为 X,Y,设 x0,y0 分别是 X,Y 的聚点。若对任意固定 y→y0 y→Y 存在极限 limx→x0f(x,y)(一般与 y 有关,是 y 的函数),若进一步还存在极限 limy→y0limx→x0f(x,y)=A,称为 f(x,y) 先对 x 后对 y 的累次极限,记作 A21=limx→x0limy→y0f(x,y),类似地还有 f(x,y) 先对 y→y0 的累次极限 A12=limy→y0limx→x0f(x,y),重极限记作 A=lim(x,y)→(x0,y0)f(x,y)。
注意:累次极限与重极限的存在性没有必然的蕴含关系
定理:若重极限 lim(x,y)→(x0,y0)f(x,y)=A(有限或无限),且当 y=y0 时 limx→x0f(x,y)=φ(y) 存在,则有
y→y0limx→x0limf(x,y)=x→x0limφ(y)=A
/proof/
当 A 有限时,∀ε>0,∃δ>0,∀∣x−x0∣<δ,∣y−y0∣<δ 且 (x,y)=(x0,y0) 时,有 ∣f(x,y)−A∣<ε
对固定的 y=y0,由于 limx→x0f(x,y)=φ(y),则上式取极限 x→x0
知当 ∣y−y0∣<δ 时,有 ∣φ(y)−A∣<ε,A 无限的情况同理
注意:
- 若重极限与两个累次极限都存在,则三者必相等
- 若两个累次极限存在但不相等,则重极限不存在
· 二元函数连续性
/Define/
设 f 为定义在 D⊂R2 上的二元函数,P0∈D(聚点或孤立点)若 ∀ε>0,∃δ>0,∀P∈N(P0,δ)∩D 有 ∣f(P)−f(P0)∣<ε,则称 f 关于 D 在 P0 连续,等价描述为 limP→P0f(P)=f(P0)。若 P 上下任何点都连续,称 f 为 D 上的连续函数。
- 若 P0 是 D 的孤立点,则 P0 必是 f 关于 D 的连续点
- 若 limP→P0f(P) 存在但不等于 f(P0),称 P0 为 f 的可去间断点
定理(复合函数的连续性):设 f(x,y) 在 (x0,y0) 连续,而 x=φ(s,t),y=ψ(s,t) 在 (s0,t0) 连续,x0=φ(s0,t0),y0=ψ(s0,t0),则复合函数 g(s,t)=f(φ(s,t),ψ(s,t)) 在 (s0,t0) 连续。
Fragment 2 偏导数 全微分
· 基础概念
若将二元函数中的一个变量固定,则二元函数就退化为了一元函数,此时我们可以考虑微分。
/Define/
设 z=f(x,y) 在 (x0,y0) 的某邻域上有定义,若极限
Δx→0limΔxf(x0+Δx,y0)−f(x0,y0)
存在,称为 z 在 (x0,y0) 关于 x 的偏导数,记为
zx(x0,y0) or fx(x0,y0) or ∂x∂z(x0,y0) or ∂x∂f(x0,y0)
若 z 在 E 上每一点都可导,则称 z 在 E 上可导, fx(x,y) 与 fy(x,y) 称为偏导函数。
若 z=f(x,y) 在 (x0,y0) 可导,是否一定连续?
反例: f(x,y)={10xy=0xy=0 在 (0,0) 处可导但不连续,可导不一定连续。
我们已经在二元函数定义了偏导数概念
回顾一元微分:如果 y=f(x) 在 x0 点某邻域上有定义,且
Δy=f(x0+Δx)−f(x0)
能写成 A(x)Δx+o(Δx)(Δx→0) 的形式,则称 y=f(x) 在 x0 点可微, AΔx 称为 y 在 x0 点的微分,记为 dy=Adx 。
我们可以将其推广到二元函数上
/Define/
设 z=f(x,y) 在 $ (x_0, y_0) $ 点某邻域上有定义,且
Δz=f(x0+Δx,y0+Δy)−f(x0,y0)
可以表示成 AΔx+BΔy+o(ρ) ,
ρ=Δx2+Δy2
的形式则称 z=f(x,y) 在 (x0,y0) 点可微。 AΔx+BΔy 称为 z 在 (x0,y0) 点的微分,记为 dz∣(x0,y0)=Adx+Bdy
不同于偏导数,全微分蕴含了函数某点处所有方向的信息,因此可微的条件比可导更强。
定理1:若 z=f(x,y) 在 (x0,y0) 可微,则 z 在 (x0,y0) 点连续
/proof/
(x,y)→(x0,y0)limf(x,y)=Δx→0limf(x0+Δx,y0+Δy)=Δx→0limf(x0,y0)+AΔx+BΔy+o(ρ)=f(x0,y0)(Δy→0)
下面的定理说明了全微分与偏导数的关系。
定理2:若 z=f(x,y) 在 (x,y) 可微 dz(x,y)=Adx+Bdy ,则 A=fx(x,y) , B=fy(x,y) 。
/proof/
固定 y ,即 Δy=0 ,则 ρ=∣Δx∣
f(x+Δx,y)−f(x,y)=AΔx+o(∣Δx∣)
⇒Δxf(x+Δx,y)−f(x,y)=A+Δxo(∣Δx∣)
上式取极限 Δx→0 ,则得到 fx(x,y)=A
注意:
- 二元 dz=fxdx+fydy ,三元 du=fxdx+fydy+fzdz
- 可微一定连续,可微一定可导
二元函数全微分与一元函数微分一样具有几何意义
(1). 一元函数 y=f(x)
在 (x0,y0) 处的微分 dy=f′(x0)dx
在 (x0,y0) 处的切线 y−y0=f′(x0)(x−x0)
(2). 二元函数 z=f(x,y)
在 (x0,y0,z0) 处的微分 dz=fx(x0,y0)dx+fy(x0,y0)dy
在 (x0,y0,z0) 处的切面 z−z0=fx(x0,y0)(x−x0)+fy(x0,y0)(y−y0)
· 可微性验证
根据定义,验证多元函数的可微性只需验证下式是否成立
Δz−fxΔx−fyΔy=o(ρ)⇔ρ→0+limρΔz−fxΔx−fyΔy=0
/example/ z=∣xy∣,z 在 (0,0)处是否可微?
/solution/
fx(0,0)=limΔx→0ΔxΔx⋅0−0=0,fy(0,0)=0
ρ→0+limρ(ΔxΔy−0)−0Δx−0Δy=ρ→0+lim∣sinθcosθ∣
不存在,故不可微
定理3:若 z=f(x,y)在 (x,y)的某邻域可导,且偏导函数 fx(x,y),fy(x,y)在 (x,y)点连续,则 f(x,y)在 (x,y)点可微。
/proof/
Δz=f(x+Δx,y+Δy)−f(x,y)=f(x+Δx,y+Δy)−f(x+Δx,y)+f(x+Δx,y)−f(x,y)
由条件知当 Δx与 Δy充分小时 f(x,y)可导
把 f(x+Δx,y)看作是 y的一元函数,根据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存在 θ1∈(0,1)使得
f(x+Δx,y+Δy)−f(x+Δx,y)=fy(x+Δx,y+θ1Δy)Δy
同理存在 θ2∈(0,1)使得 f(x+Δx,y)−f(x,y)=fx(x+θ2Δx,y)Δx
从而
Δz−fx(x,y)Δx−fy(x,y)Δy
=[fy(x+Δx,y+θ1Δy)−fy(x,y)]Δy+[fx(x+θ2Δx,y)−fx(x,y)]Δx
由于 fx(x,y),fy(x,y)在 (x,y)点连续
fy(x+Δx,y+θ1Δy)−fy(x,y)→0(ρ→0+) ,记为 o(1)
同理 fx(x+θ2Δx,y)−fx(x,y)=o(1) ,所以
ρ→0+limρΔz−fx(x,y)Δx−fy(x,y)Δy=ρ→0+lim(o(1)ρΔx+o(1)ρΔy)
又因为 ρΔx,ρΔy≤1 ,所以上面的极限为零,故 f(x,y) 在 (x,y) 点可微
(1). 若将条件增强,假设 fx,fy在 (x,y)的某邻域连续,可利用微积分基本定理
f(x+Δx,y+Δy)−f(x+Δx,y)=∫yy+Δyfy(x+Δx,s)ds=∫yy+Δy[fy(x,y)+o(1)]ds=fy(x,y)Δy+o(1)Δy
后续步骤省略
(2). 逆命题不成立,即偏导函数连续不是可微的必要条件
反例:f(x,y)={(x2+y2)sinx2+y210x2+y2=0x2+y2=0
(3). 由证明可以看出,可微性只需验证 Δz=fxΔx+fyΔy+o(1)Δx+o(1)Δy
将上面的叙述严格的语言写出来,就是如下的引理
引理1:Δz=fxΔx+fyΔy+o(1)Δx+o(1)Δy等价于
Δz=fxΔx+fyΔy+o(ρ),ρ→0+
/proof/
必要性在证明过程中已经体现,下证充分性
事实上,我们只需证明 o(ρ)可以分解成 o(1)Δx+o(1)Δy即可
任取 f(x,y)=o(ρ),有 limρ→0+ρf(x,y)=0,从而 ρf(x,y)=o(1)
令 f1(x,y)=ρf(x,y)∣Δx∣=o(1)Δx
f2(x,y)=f(x,y)−f1(x,y)=ρf(x,y)(ρ−∣Δx∣)Δy
从而 f(x,y)=f1(x,y)+f2(x,y)
(4). 证明过程中利用到中值定理,可以归结为如下二元函数的中值定理
引理2:若 z=f(x,y) 在 (x,y) 的某邻域可导,则当 Δx 与 Δy 充分小时,全增量
Δz=fx(x+θ1Δx,y+Δy)Δx+fy(x,y+θ2Δy)Δy
其中 θ1,θ2∈(0,1) 。
· 高阶偏导
/Define/
二元函数 z=f(x,y) 的偏导数 fx(x,y) 仍是二元函数,若其仍然可导,其对 x 的偏导数记为 fxx 或 ∂x2∂2f ;对 y 的偏导数记为 fxy 或 ∂x∂y∂2f ,类似地还有 fyx 和 fyy 。其中 fxy 与 fyx 称为二阶混合偏导数
事实上,二阶混合偏导数 $ f_{xy} $ 与 fyx 并不一定相等。
反例: f(x,y)={x2+y2x2y2−y20x2+y2=0x2+y2=0
我们将 fxy(x,y) 表示成极限,即 fx(x,y)=limΔx→0Δxf(x+Δx,y)−f(x,y) ,从而
fxy(x,y)=Δy→0limΔyfx(x,y+Δy)−fx(x,y)=Δy→0limΔx→0limΔxΔyf(x+Δx,y+Δy)−f(x,y+Δy)−f(x+Δx,y)+f(x,y)
同理
fyx(x,y)=Δy→0limΔx→0limΔxΔyf(x+Δx,y+Δy)−f(x+Δx,y)−f(x,y+Δy)+f(x,y)
于是 fxy 与 fyx 是否相等归结于上面两个累次极限能否换序的问题
定理4:若 fxy(x,y) 与 fyx(x,y) 在 (x,y) 连续,则二者相等。
证明过程略(饶了我吧)
- 推广到 n 阶偏导,若 f 具有直到 n 阶的连续偏导数,则混合偏导数与求导顺序无关
- 在数学分析中,今后都默认多元函数的偏导数连续,从而混合偏导数与求导顺序无关。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引入记号 $ C^k(E) $ ,其中 $ E \subset \mathbb{R}^2, k \geq +\infty $ 表示全体不超过 k 阶的所有偏导数都在 $ E $ 连续的函数的集合
由于我们默认高阶偏导的求导顺序可以交换,我们可以定义微分算子的记号
(a∂x∂+b∂y∂)n∂xi∂yj∂nf=i=0∑nCni(a∂x∂)i(b∂y∂)n−i=i=0∑nCniaibn−i∂xi∂yn−i∂n
(a∂x∂+b∂y∂)nf=i=0∑nCniaibn−i∂xi∂yn−i∂nf
注意,此记号只是形式上写成幂次形式,不能把 (a∂x∂+b∂y∂)n 理解为 n 个 (a∂x∂+b∂y∂) 的复合
Fragment 3 复合函数微分法
· 复合函数的偏导数
在一元函数微分学中,复合函数 z=f(y) , y=g(x) ,有链式法则 dxdz=dydzdxdy 。
而二元复合函数 z=f(x,y) , z=φ(s,t) , y=ψ(s,t) 能否求导?如何求导?
定理(链式法则):对上述二元复合函数,若 xs,xt,ys,yt 在 (s,t) 存在,且 f 在 (s,t) 对应的 (x,y) 可微,则复合函数在 (s,t) 的偏导数存在,且
∂s∂z=∂x∂f∂s∂x+∂y∂f∂s∂y∂t∂z=∂x∂f∂t∂x+∂y∂f∂t∂y
(1). 定理中可微的条件不可以省略
(2). 其中 ∂x∂f,∂y∂f 是关于 $ x, y $ 的二元函数, ∂s∂x,∂t∂x,∂s∂y,∂t∂y 是关于 s,t 的二元函数
(3). 上式可以写成矩阵形式
[∂s∂z∂t∂z]=[∂s∂x∂t∂x∂s∂y∂t∂y][∂x∂f∂y∂f]
其中
[∂s∂x∂t∂x∂s∂y∂t∂y]
称为雅可比矩阵
(4). 从微分的角度(一阶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将 {dx=φsds+φtdtdy=ψsds+ψtdt 代入 dz=fxdx+fydy ,得到
dz=(fxφs+fyψs)ds+(fxφt+fyψt)dt
根据全微分表示式可写成:
{zs=fxφs+fyψszt=fxφt+fyψt
/example/ z=f(x,y,t),x=φ(s,t),y=ψ(s,t),求 zs 和 zt
/solution/ zs=fxxs+fyys,zt=fxxt+fyyt+ft
注意第二个式子左边的 zs 和右边的 ft 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
其中 xt 是指将自变量 z=f(x,y,t) 看成关于 s,t 的复合函数
(也就是 z=f(φ(s,t),ψ(s,t),t))再对 t 求偏导,所以 zt 也是关于 s,t 的函数
而 ft 则是指将 f 看作三元函数再对第三个分量求偏导,ft 是关于 x,y,t 的函数
进一步解释,就是将 f 看成 R3 到 R 的映射,即 f:(a,b,c)⟶f(a,b,c)
这里的 a,b,c 是什么字母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它们的顺序
为了避免歧义,我们今后将这里的 fx,fy,ft 记作 f1,f2,f3,表示对分量求偏导
所以本题也可以写作 zs=f1xs+f2ys,zt=f1xt+f2yt+f3
· 隐函数偏导数
在此部分,我们总是假设隐函数(组)是存在的,且性质足够好,是可导的. (至于在什么条件下此假设成立,那是数学分析和高等微积分要干的事情,我们直接跳过不做过多讨论)
对于单个方程来说:设 F(x,y)=0 定义了一个函数 y=y(x),如何求 y′(x) ?
求导法:F(x,y)=0,y=y(x) 为二元复合函数
对 x 求导 Fx+Fyy′(x)=0,故 y′(x)=−FyFx
微分法:对 F(x,y)=0 微分 Fxdx+Fydy=0,故 dxdy=−FyFx
PS:默认 Fy=0,上述方法可以推广到多元的情况
Q:设 F(x,y,z)=0 定义了一个函数 z=z(x,y),如何求 ∂x∂z 和 ∂y∂z?
法一(求导法):F(x,y,z)=0,z=z(x,y) 为三元复合函数
对 x 求偏导 Fx+Fz∂x∂z=0,故 ∂x∂z=−FzFx,同理对 y 求偏导得 ∂y∂z=−FzFy
法二(微分法):对 F(x,y,z)=0 微分 Fxdx+Fydy+Fzdz=0,移项得
dz=−FzFxdx−FzFydy,∂x∂z=−FzFx,∂y∂z=−FzFy
PS:同时算多个偏导数时,用微分法比较简单。
考虑方程组
{F(x,y,z)=0G(x,y,z)=0
在定义域内任取 x(固定),则方程组退化为关于 y,z 的二元线性方程组
若方程组性质足够好,可以解出唯一解 y,z,则我们说其定义了隐函数组
{y=y(x)z=z(x)
进一步,若这两个隐函数可导,如何求 y′(x) 和 z′(x)?
求导法:将 y=y(x),z=z(x) 带入方程组,即
{F(x,y(x),z(x))=0G(x,y(x),z(x))=0
此时左边是关于 x 的复合函数,求导得
{Fx+Fyy′(x)+Fzz′(x)=0Gx+Gyy′(x)+Gzz′(x)=0
写成矩阵的形式就是
(FyGyFzGz)(y′z′)=(−Fx−Gx)
左边第一矩阵称为雅可比矩阵,引入记号 ∂(y,z)∂(F,G)=FyGyFzGz 表示其行列式
若 ∂(y,z)∂(F,G)=FyGyFzGz=0,则雅可比矩阵可逆
从而可以解得
(y′z′)=(FyGyFzGz)−1(−Fx−Gx)
微分法:对方程组求微分得
{Fxdx+Fydy+Fzdz=0Gxdx+Gydy+Gzdz=0
写成矩阵的形式
(FyGyFzGz)(dydz)=(−Fx−Gx)dx
后续步骤同理
Fragment 4 方向导数 梯度
前面我们定义了二元函数 f(x,y) 的偏导数 fx(x0,y0) 和 fy(x0,y0)
它们分别是沿两个坐标轴方向求导,现在我们来定义任意方向上的导数
/Define/
设 f(x,y) 在 P0(x0,y0) 的某邻域内有定义,记单位方向向量 l=(α,β) 满足 α2+β2=1,若极限
t→0+limtf(x0+tα,y0+tβ)−f(x0,y0)
存在,则称为 f 在 P0 沿方向 l 的方向导数,记为 ∂l∂fP0 或 fl(P0)
注意:若 l=(1,0),则 fl(P0)=limt→0+tf(x0+t,y0)−f(x0,y0)=fx(P0);若 l=(−1,0),则 fl(P0)=−fx(P0)(区分正负)。
方向导数的定义可以推广到 n 元函数
/Define/
设 f(x1,…,xn) 在 P0(x1(0),…,xn(0)) 的某邻域内有定义,
记单位方向向量 l=(cosα1,…,cosαn) 满足 cos2α1+⋯+cos2αn=1,若极限
t→0+limtf(x1(0)+tcosα1,…,xn(0)+tcosαn)−f(x1(0),…,xn(0))
存在,则称为 f 在 P0 沿方向 l 的方向导数,记为 ∂l∂fP0 或 fl(P0),其中 αi 称为方向角。
下面的定理说明了方向导数与偏导数的关系,我们记二元函数为例
/Theorem/:若 f 在 P0 点可微,则 f 在 P0 沿任意方向 l=(cosα,cosβ,cosγ)(单位向量 cos2α+cos2β+cos2γ=1)的方向导数均存在,且
∂l∂fP0=fx(P0)cosα+fy(P0)cosβ+fz(P0)cosγ
/proof/
由可微,f(x0+Δx,y0+Δy,z0+Δz)−f(x0,y0,z0)=fx(P0)Δx+fy(P0)Δy+fz(P0)Δz+o(ρ)
其中 ρ=Δx2+Δy2+Δz2
令 (Δx,Δy,Δz)=t(cosα,cosβ,cosγ)=tl,则 ρ=t
等式两边除以 t 并取极限 t→0+,即可得到结论
紧接着给出梯度定义:
/Define/
若 f(x,y,z) 在 P0(x0,y0,z0) 沿任意方向的方向导数均存在,则称向量 (fx(P0),fy(P0),fz(P0)) 为 f 在 P0 的梯度,记作 ∇f(P0) 或 ∇f(P0)。
注意:定理(方向导数与偏导数关系)可以写成 ∂l∂f=∇f(P0)⋅l=∣∇f(P0)∣∣l∣cosθ ,从而 −∣∇f(P0)∣≤∂l∂f≤∣∇f(P0)∣
当 l 与 ∇f(P0) 的方向一致时,方向导数 ∂l∂f 可以取到上界,方向相反时可以取到下界
Q.:若 f 在 P0 沿任意方向的方向导数都存在,能否推出 f 在 P0 连续?
反例:f(x,y)={01∣y∣=x2,(x,y)=(0,0)else 在 (0,0) 显然不连续,而 f 在 (0,0) 沿任意方向的方向导数都存在且为零
Fragment 5 几何应用
· 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
(1). 平面曲线
Q.:平面曲线 F(x,y)=0,求 (x0,y0) 处的切线
直接微分 Fx(x0,y0)dx+Fy(x0,y0)dy=0
- 若 Fy(x0,y0)=0,则 y′(x0)=−Fy(P0)Fx(P0)
故切线为 y−y0=−Fy(P0)Fx(P0)(x−x0)
- 若 Fx(x0,y0)=0,则 x′(y0)=−Fx(P0)Fy(P0)
故切线为 x−x0=−Fx(P0)Fy(P0)(y−y0)
将上面两种情况结合,切线方程为 Fx(P0)(x−x0)+Fy(P0)(y−y0)=0
注意:微分 Fx(x0,y0)dx+Fy(x0,y0)dy=0 的本质是在局部用线性函数逼近原函数。因此去掉高阶项,即将 dx 换为 x−x0 后,微分式就成为了切线方程。
(2). 空间曲线
Q:当空间曲线由参数方程 L:x=x(t),y=y(t),z=z(t),α≤t≤β 给出,求 P0(x(t0),y(t0),z(t0)) 处切线和法平面
在曲线上取一点 Q(x(t),y(t),z(t))
则割线 P0Q 的方向为 P0Q=(t−t0x(t)−x(t0),t−t0y(t)−y(t0),t−t0z(t)−z(t0))
取极限 t→t0,则割线 P0Q 的方向趋向于 (x′(t0),y′(t0),z′(t0)),即切线方向
从而切线方程为 x′(t0)x−x0=y′(t0)y−y0=z′(t0)z−z0
法平面:由 x′(t0)(x−x0)+y′(t0)(y−y0)+z′(t0)(z−z0)=0
注意:微分 dx=x′(t0)dt,去掉高阶项 ⎩⎨⎧x−x0=x′(t0)(t−t0)y−y0=y′(t0)(t−t0)z−z0=z′(t0)(t−t0) 即为切线
Q.:当空间曲线由方程 L:{F(x,y,z)=0G(x,y,z)=0 给出,求 P0(x0,y0,z0) 处切线
微分 {Fxdx+Fydy+Fzdz=0Gxdx+Gydy+Gzdz=0,去掉高阶项
{Fx(P0)(x−x0)+Fy(P0)(y−y0)+Fz(P0)(z−z0)=0Gx(P0)(x−x0)+Gy(P0)(y−y0)+Gz(P0)(z−z0)=0
即为切线方程
· 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问:空间曲面 π:F(x,y,z)=0,求 P0(x0,y0,z0) 处切平面与法线
微分 Fxdx+Fydy+Fzdz=0,去掉高阶项
Fx(P0)(x−x0)+Fy(P0)(y−y0)+Fz(P0)(z−z0)=0 即为切平面方程
切平面的法向量为 r=(Fx(P0),Fy(P0),Fz(P0))
定理:设空间曲面 π:F(x,y,z)=0 中任意一条过 P0(x0,y0,z0) 的曲线为
L:x=x(t),y=y(t),z=z(t),则 L 在 P0 的切线包含于 π 在 P0 的切平面中。
/proof/
设 t=t0 对应 P0(x0,y0,z0),由于 L 包含于 π 中,F(x(t),y(t),z(t))=0
求导得 Fx(P0)⋅x′(t0)+Fy(P0)⋅y′(t0)+Fz(P0)⋅z′(t0)=0
记 r=(Fx(P0),Fy(P0),Fz(P0)) 为 π 在 P0 的切平面法向量
l=(x′(t0),y′(t0),z′(t0)) 为 L 在 P0 的切线方向向量
有 l⋅r=0,即 L 在 P0 的切线与 π 在 P0 的切平面法向量垂直,从而定理成立
Fragment 6 极值
先讲讲水管(我一个朋友)的故事
教授:“一元函数驻点的定义是什么”
水管:“导数等于零”
教授:“那二元函数和一元函数的区别是什么(鼓励的语气)”
水管:“有两个未知数”
(最后水管劳斯想出了答案是偏导数存在且都等于 0 ,对面明显松了口气)
当然也说句实在话,让文科生学工科数学分析本身就是个很离谱的事情。
· 泰勒公式
"多元 Taylor 公式本质上没有给出新的内容,就是将多元的函数限制在一个直线上,然后给出一元的 Taylor 公式"
这部分的特点是复杂,但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
/Theorem/
设 D 是 Rn 的开集, x,y∈D ,且线段 xy⊆D ,则对于 f∈Cm(D) 有:
f(y)=f(x)+1!1i=1∑m∂if(x)(yi−xi)+⋯+(m−1)!1i1∑⋯im−1∑∂im−1⋯∂i1f(x)(yi1−xi1)⋯(yim−1−xim−1)+m!1i1∑⋯im∑∂im⋯∂i1f(x+θ(y−x))(yi1−xi1)⋯(yim−xim)
实际使用中,我们用到的版本可能是 m=1 时的公式,也就是多元微分中值定理
(感觉我们应该考不到这么离谱的地步吧)
· 无条件极值
以二元函数为例,若 P0(x0,y0) 为 f(x,y) 的极值点
则 x0 是一元函数 f(x,y0) 的极值点,y0 是一元函数 f(x0,y) 的极值点,从而有定理
定理1(极值必要条件):若 f 在 P0 处存在对各变元的偏导数,且 P0 是极值点,则 f 在 P0 处对各变元的偏导数均为零,这样的点称为稳定点。
注意:不是充分条件,例如 z=x2+y2 在 (0,0) 取极小值,但偏导不存在。
Q.:设 y=f(x,y),P0(x0,y0) 是稳定点,怎么判断 P0(x0,y0) 是否是极值点?
考虑 f 的二阶泰勒公式(稳定点,线性项为零)
f(x,y)=f(x0,y0)+21(Δx,Δy)Hf(x0,y0)(ΔxΔy)+o(ρ2)
直观上,若黑塞矩阵 Hf=[fxxfxyfxyfyy] 在 (x0,y0) 处正定时
则 f 在 (x0,y0) 局部有 21(Δx,Δy)Hf(x0,y0)[ΔxΔy]+o(ρ2)≥0
从而 f(x,y)≥f(x0,y0),P0(x0,y0) 为极小值点
定理2:设 f(x1,…,xn) 在 P0(x1(0),…,xn(0)) 的某邻域 U(P0) 上具有二阶连续偏导数,且 P0 是稳定点,则
- 若 Hf(P0) 正定,则 P0 是极小值点;
- 若 Hf(P0) 负定,则 P0 是极大值点;
- 若 Hf(P0) 不定,则 P0 不是极值点;
- 若 Hf(P0) 半正定或半负定,则不能确定 P0 是否为极值点。
鉴于线代还没讲到正定矩阵,先主要讨论二元函数的情况
当 n=2 时,即 f(x,y) 为二元函数时,有如下判别法:
A=fxx(P0)B=fxy(P0)C=fyy(P0)
- 若 A>0 且 (AC−B2)(P0)>0,则 P0 是极小值点;
- 若 A<0 且 (AC−B2)(P0)>0,则 P0 是极大值点;
- 若 (AC−B2)(P0)<0,则 P0 不是极值点;
- 若 (AC−B2)(P0)=0,则不能确定 P0 是否为极值点。
· 最值
由有界闭集上连续函数的性质,若 f 在有界闭区域 D 上连续,则 f 在 D 取到最值
若最值点是 D 的内点则必是极值点,因此 f 的可能最值点是 f 的极值点和 D 的边界点
步骤一:研究边界 ∂D 上 f 的取值,求出 M∂D 和 m∂D
步骤二:求出所有稳定点和不可导点(通常有限个)P1,…,Pn
步骤三:M=max{M∂D,f(P1),…,f(Pn)}
若 D 为无界区域,用有界闭区域逼近无界区域
命题:若 f(x,y) 在 R2 连续,且 limρ→+∞f(x,y)=+∞,R=x2+y2,则 f(x,y) 必有最小值。
取 M=f(0,0),则 ∃R0>0,使得 ∀R≥R0
有 f(x,y)≥f(0,0),x2+y2>R2,特别地,在 x2+y2>R02 成立
又 f 在有界闭区域 DR0={x2+y2≤R0} 上连续,故必有最小值 m
而 (0,0)∈DR0,因此 m≤f(0,0),从而 m 是 f 在 R2 上的最小值
下面我们列举一些二元函数与一元函数不同的性质
问题1:是否存在二元连续函数 f(x,y) 有无穷个极小值点,但无极大值点
E.G.:考虑 f(x,y)=x2,则 (0,y) 都是极小值点
问题2:若二元连续函数 f(x,y) 有唯一的极小值点,是否一定是最小值点?
反例:f(x,y)=x2+y2(1+x)2 在全平面连续
稳定点 fx=2x+3y2(1+x)2=0,fy=2y(1+x)3=0,则 (x,y)=(0,0)
用黑塞矩阵容易判别 (0,0) 为极小值点,然而
y→∞limf(−2,y)=y→∞lim4−y2=−∞
从而 (0,0) 不是最小值点
问题3:任给方向 l=(α,β),f(α,β) 作为 f 的一元函数有极小值点 α=0,是否 (0,0) 为 f(x,y) 的极小值点?
反例:f(x,y)=(y−x2)(y−2x2)
· 条件极值
前面我们考虑了函数 f 在某区域 D 上的极值问题
但实际问题中,函数 f 的自变量往往受到其他条件的约束,称为条件极值问题
满足约束条件的极值点称为条件极值点
条件极值问题的一般形式为,求目标函数 f=(x1,x2…,xn)
在约束条件 gi(x1,x2…,xn)=0,i=1,2,…,m(m<n) 下的条件极值
当 m=3,n=2 时,目标函数 f(x,y,z),约束条件
{g1(x,y,z)=0g2(x,y,z)=0
设 (x0,y0,z0) 是条件极值点,则首先要满足约束条件,即
{g1(x0,y0,z0)=0g2(x0,y0,z0)=0
这时候我们可以用 Language 乘数法(证明过程交给正在学习数学分析或高等微积分的同学)
上面的讨论说明:若 (x0,y0,z0) 是条件极值点,且满足一定条件
则存在唯一的 λ1,λ2 使得方程组
⎩⎨⎧fx(x0,y0,z0)+λ1g1x(x0,y0,z0)+λ2g2x(x0,y0,z0)=0fy(x0,y0,z0)+λ1g1y(x0,y0,z0)+λ2g2y(x0,y0,z0)=0fz(x0,y0,z0)+λ1g1z(x0,y0,z0)+λ2g2z(x0,y0,z0)=0g1(x0,y0,z0)=0g2(x0,y0,z0)=0
引入 Lagrange 函数 L(x,y,z)=f(x,y,z)+λ1g1(x,y,z)+λ2g2(x,y,z)
容易验证,方程组转化为
⎩⎨⎧Lx=Ly=Lz=0g1(x0,y0,z0)=0g2(x0,y0,z0)=0
以上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的 m<n 的情形
Total 总结
偏导数连续 ⇒ 可微分 ⇒ 偏导数存在+函数连续
由于多元函数方向导数不同书目定义不同,这里暂不讨论
更新日志
2025/10/12 15:13
查看所有更新日志
c9ee8
-plume于a28aa
-a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