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三月如狮而来

weekly-三月如狮而来
猫条在那悠远的过去与未来——
· 座谈会
Q1:大学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学习和真正日常的脱节?
我们和最先端的企业是脱节两到三代的。在那些企业看来高校的科研项目是不行的。目前在数理相关的专业课上已经花费足够的时间,无需再花额外更多的时间投身于此。我们目前也在试着去和尖端的企业去沟通,问问能不能和他们合作,让学生去做一定的学习,来弥补这之间的脱节。
Q2:关于时间拉长
我觉得花一个下午去躺在床上看本闲书不算什么浪费时间。如果要是看见别人背书包去图书馆就考虑一样去卷的话,你怎么知道他一定就去学习了?我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听起来有些鸡汤,但是现实的确如此。在状态不好的情况下还看着那些卷的人去学实际上是一种折磨,还不如躺在床上刷手机看闲书。
Q3:科创
大工一直有“三早计划”的传统,但是对于大多数本科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参与其中是纯粹的浪费时间——一方面没有相应的基础知识(比如电路和单片机),另一方面在沟通时也会遇见各种奇怪问题,明天开始将会把科创的门槛提高到大二。
Q4:写作与沟通?
院长:这个是说和论文写作有关还是日常沟通
猫条:both
然后的内容可有点回忆脱节——
我前两天给研究生开组会,然后沟通的时候就发现彼此之间都有问题。现在本科研究生实行末位淘汰,目前很多论文答辩失败的研究生原因不在于内容有多差,只是说他们的表达方式有问题。
其他同学:形式上可以圆桌讨论,自主选题(就像菲喵一样)
书院考虑会设置这样的一门课
(有人提出一定反对意见,针对压力)
课程压力分两种,一种是真的学不明白的压力,另一种是课程本身的密度和容量很大。针对前者,我们可以选择适当放弃,对于后者而言,这种压力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Q5:现代工程导论
用好评教系统,给予老师尊重。带有那种上世纪的观点陈旧也需要各位包容。
Q7:关于教学
很多老师上课都会偷懒,因为平时各大KPI已经是负担。现在用的很多课件和讲法都是十年前的东西(我手上最古老的PPT要追溯到2007年),所以肯定要持续改革。一方面会提出沟通,另一方面也利用好线上资源(mooc,B站大学)
Q6:人工智能导论?
我们最开始想请剑桥的团队去线上教学,但是害怕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困难,他们甚至把课程的设计都已经发过来了,里面明显有设计大量数学的内容(离散,代数,统计,etc.),但是最后还是考虑学校自己请未来学院(AI)和创新创业学院(垄断电赛)的老师来讲解这门课程的东西。
三周左右再看,会持续跟进这门课的设计,如果真的是这样,学校会干预。
· 饮食
最近看 ”某蓝色高端知识平台“ 讨论什么是内卷化饮食…
拉满的碳水,不多的蛋白质和脂肪,组成了这个人的极度偏门的一日三餐。很多时候不考虑自己喜欢吃什么(因为物价),只是在想什么能填饱肚子。每逢周末才会考虑(有时)去吃点好的。赞扬着沁园食堂九元钱的一荤一素和中心食堂二楼的平价菜窗口,味道如何并不重要,填饱肚子之后回到自习室看下一阶段的课程或许才是重点。
这么生活,值得吗?
· 漫游
十字路口旁流转着人间的剪影:亲昵的情侣,嬉笑的孩童,便利店飘出的章鱼烧香气包住初中生的校服,还有电车进站时悠长的汽笛声。华灯初上,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这充满人间烟火的一幕幕当然热闹,可是都与我无关,仿佛连遗憾都显得多余。
我好像需要完成一些重要的事情,可没完成好像也不会怎样。
绿灯了,我需要往前走,但这个路口没有人告诉我哪个方向才是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