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二 实践调研

一切以一节导论课为开始。

“十年前,光通信产业是被认为没前途的,但是在这两年看,这反而是一个热门。,当时我有一个搞AI的同事,甚至直接去写IC去了,现在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

“其实我们也没有办法预测七年后这个产业的走向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2025.3.13,导论课第三次课

我们先讲在小学期之末的一段故事,当时秋秋老师让我帮忙去参考一位学妹的志愿报考,我一看当时顿感两眼一黑,因为报考的志愿离不开那个现如今的最大热门:电子信息。狭义上的电子信息 (ICEE) 依托于四个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我当晚立刻致电三玖老师,结果完全出乎意料。

“求助一下三玖老师,话说现在EE类专业 (信通,电子,集成电路) 的前途真的有网上忽悠的那么前程似锦吗?”

“盒盒,嵌入式夕阳产业就不说了,信通是我唯一推荐的我只能说,剩下那俩掉头,培养周期长,和研究生聊多了还发现对身体有害(这个也可能和华科是血汗工厂有关),光电更甚。”

“在EEIC领域有那么一种传说,集电工程师只养女儿,因为工艺玩多了很多人连生育功能都没了,平时研究的环境就有害,再加上学的东西难生活压力大,别的学科本科就业可以说竞争力稍微差点到硕士就算正常了,集电行业即使是硕士就业也算劣势,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

“我印象中ICEE就业好是因为当时的CS(计算机科学)热潮,这个对吗?”

“CS和EE的关系我不好说感觉,差距还是有的,不知道相关程度大不大。”

“就是当时CS行业缺人,很多EE学不下去的就去转行搞CS什么的。”

“噢噢,这个是有的,这么说来EE学的比较广,后面哪个行业有缺口都是可以去的,虽然本科就业不太可能了就。”

当天我把这个结论报给了一些人,之后在2025.7.2,和电子科大的同学发生了如下对话:

“生育功能没了我们EE不背锅,CS很容易没了(此处请意会)”

“我现在已经完全不跟学校培养方案走了,我现在EE IC CS全在看,等到哪有缺口补到哪。”

上海之行的数次谈话不由得让我想起崔老师的上课所讲以及如上对话,毫无疑问,一个半小时内学不到什么专业性的知识,但是那节课轻描淡写的故事之下却藏着一代代机电人的血泪故事。

这段话也如同魔咒一般伴随着我的上海之行。

2025.7.21,奔赴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

2025.7.22,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25.7.23,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招商局工业科技集团

其中也贯穿了如下几个问题,我们以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2025.7.21,在座谈会期间有一个很尖锐的问题:现在本科生与硕士生的实际差别到底有多大?

“我硕士方向和最后做的东西和现在就业做的东西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要保持长期学习的能力”

“本科生和硕士生对于企业而言并没有什么差异,而博士生才能在某个方向有较大的提升。”

这段对话也暴露了一个现实:现在招研究生和以前招本科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至少水平来说都是一个样子,只不过研究生的学历更高与国企的一些构造适配(这个后文会讲)

2025.7.22也诞生了另一个问题:研究所读研和高校读研的差异在于何处?

2025.7.23的问题也是和2025.7.21的问题的联动,没有过大的区别。

以上是背景,下面要开始论述这不算田野调查的田野调查的结论——


就业方向归类大抵就这么几个:国企与研究所,私企,外企,高校,公务员系统。

先说高校,高校是一个非常看重海外资历的地方,而且从海外名校毕业的理工科博士博士后一般不可能是水货。高校美其名曰“国际视野”实际上是因为在改开初期归国的那批人(后来成为领导者)希望高校体系内的人拥有海外经历,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寻找共同之处的投名状”,而本土的硕博也随着近些年的扩招(目的是缓解就业压力)在学术水平上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至少明面上看是如此,但是分析原因的时候也会发现有些博士是被研究方向给坑了,以至于拥有很好的能力但是没有办法在学术界走下去的同时又因为研究的东西过于“雕花”从而在工业界找不到很好的岗位。这里也伴随着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时候人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否适合走科研这条路,科研领域的成功者身上并没有很统一的性质与特点。自然运气是一方面,执行力也是一方面,这是一个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很多科研的道路是在所有人的否定下开出来的。

关于外企,现在外企的竞争门槛本身压力极大,外企在国内是受到劳动法的钳制,不会像私企那样卷而且有较好的福利待遇。不过正因如此导致其竞争门槛非常之高,一般人往往比较难进入,只能说竞争者里面充满高人。

对于私企,我这里主要还是拿大厂举例,大厂现在给到下面的压力一般人难以想象,在可观的薪资面前人又能否承受那样的一个代价呢,就以深圳新凯来举例,作为国内半导体高端市场真正的龙头企业(或者你也可以说它是华为的分部),你能否承受七天早九晚十一的高强度工作?更何况这个工作也伴随着高强度的优化。在我眼里这种行为无异于养蛊,但是人的生命力是有限的,是否真的值得将从硕士毕业到那道门槛的的十年投入于此仍旧是个未知的命题。这个地方适合那些真正想追求自身在行业的高度的人,但是你又能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那种天赋异禀的人物?

对于国企和研究所,这两者的稳定程度肯定是相对较好,而且有一定的保底,所以在这个存量市场下也成为了很多硕士毕业生以及博士毕业生的不二之选。但是国企的底薪一般并不高,人收到的钱往往来自于年底的绩效和奖金。而且部分企业还会存在长期加班和末位淘汰的现象(比如中船和成飞),但这已经是个不算差的选择了。当然国企愿意招研究生并不是说研究生的能力相比本科生有多么多么质的飞跃(这点电机厂的老师明确指出了),更多还是和国企的绩效系统挂钩。

对于选调我并不了解,这里不陈述。

然后是一个小插曲,关于研究所的读研。

研究所大体分为两类,以国科大(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所(或者说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系列校区)以及各类其它机关之下的研究所,比如中国航发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下的研究所。对于前者,如果未来毕业后想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下工作,在此处读研不失为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但后者则是完全没有性价比的行为。具体原因未知。


接下来是关于各个行业的状态:

半导体:如果这个行业是以集成电路作为纽带的话,那么很明显这个行业已经进入存量期了。目前很多人在尝试着搞光子芯片,这也算是在电子芯片走向瓶颈的一种挣扎,结局又会怎么样呢?只能说我们无法预知未来。高校现在和芯片相关的项目很多都是在搞材料工艺,然后还因为工艺有问题无法投入生产(FDU MICRO对此的评价是即使是硕士学的东西也和现实使用差十万八千里,哈哈,这种炒饭炒菜科研也是这些方向适合批量生产博士生的重要原因,我对此只能说非常的难绷但是没有办法),所以公司在面试的时候还是会看面试者的基本功以及其想做什么。

传统行业:机械、能源动力、电气,这种行业的状态一直是不温不火,从来没有爆过也从来没有衰落到那个样子。说来可笑,目前在这样的一个就业环境下,机械动力反而是矮子堆里拔高个的情况。不过记得去规避一些完全没有前途的方向。

控制:控制科学的主流方向是全面拥抱强化学习,结果(或者说后果)是什么不重要。控制里面的东西五花八门,机器人控制,传统控制以及刚才提到的强化学习,这些都不失为一条路。不过如果要去做控制科学方向的东西的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想好未来自己打算在哪一个小方向工作。

计算机:这是一个"以个人能力为导向"的专业,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前景并不明朗,但是在现在足够难以评价的就业环境下它再差又能差到哪里呢?虽然这么说有点悲观主义了。

“算法类的还有前途” ——三玖

人工智能:现在的大模型已经做得很好了,不过未来人工智能会发展到什么状态依旧是个未知数。三玖老师评价说现在transformer已经快要走到头了,现在语料已经不够用了,不知道未来会不会优化注意力机制。现在很多专业的状态都是人工智能的工具化,至于人工智能本身我个人感觉大家似乎都不是很理解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建设工程:所以这个东西怎么火起来的。

光学工程:我本人对这个方向有些了解,这个方向的很多东西很吃学历,至少是硕士出身才能在光学下的一些方向(比如说光电成像和激光)找到一份能看的工作,不过光学工程的问题和其它狭义电子信息的一级学科差不多:目前此方向的研究生做的工作也只是以前本科生做的一些工作,培养周期长也会带来一定问题。

车辆工程:这个是真的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车辆只是一个载体,里面的各个部分都有专业的人在做,所以车辆的一位老师曾经说过车辆工程也是一种系统工程,但是我在上海走访的时候有研究生学长吐槽说这个行业目前已经要达到顶峰了,至于未来会如何我们拭目以待,这个行业无论如何不会在短时间内倒下。

“专业不等于行业,以车辆工程为例。车厂更喜欢机械和电信的人,而对于车辆本科生不看好。很多复杂行业,例如航空车辆,需要人们各自专精一小部分。而对于掌握全面而无专精之处的人,不看好” ——Adrain.

“可以说车厂和计算机大厂并无本质区别,但是车厂赚得更少。十年后我估计车厂就没什么出路了——除非在智驾或者智能网联上面有所突破。现在无非就是软件方向和硬件方向两种,硬件就整线控底盘之类,软件的不多赘述,我觉得智驾发展到L3落地才能焕发第二春。现在这批本科或者研究生学长就业或许还有一些红利期…也许别人会有更好的见解,归根结底我觉得车辆和机械放在一起讲问题不大。” ——L.

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车辆相同,船舶也是一个载体,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船舶是制造业中的金融业,目前已知的是中船的加班和内卷非常严重而招商工业相对会轻松一些,原因未知。不过与车辆不同的是这个行业的统治性企业都是国企央企和研究所,至于未来的发展真的会如学长所说有一个回暖还是未知数。


然后是一些杂谈——

实际上我在各处走的时候得到的结论是和现在信息茧房里面的主流声音完全不同,文章里面的很多东西是反常识的,内容来自我上海之行的所见所闻。里面的一些结论带给我极强的的荒谬感和不真实感,很感谢为这份报告的"BLACK"部分提供信源的三玖老师和各位学长,至于事实如何还请读者自行判断。

正因为国内的历史够长,所以有些蠢人总是会试着用历史发生过的事情去预测未来,但是他们并没有想过世界的运行是个双摆型的混沌系统,微小的改变便会让这个系统最后的结果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有多个维度,每当我们回到一个看似原点的地方时,都会按照完全不同的节奏走向下一个结点,永不停歇。


最后的结语引用一首曲子的一些评论——

“我们最好不要试探命运。”

“这个世界是一只手摇风琴,只能由天主亲自弹奏,而我们所有人都只能跟着风箱发出的音符起舞。”

“几十年光阴似箭,全世界斗转星移。阴霾与光芒恍惚不定,历史是斑驳陆离。未来的大道坦荡如砥,只是消失在天际。昨天与明天交织于今,命运踟蹰循环里。沙丁鱼是否钻出于地,终究是难解之谜。”

谢谢你能读到这里。